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作协动态

第八届上海市民诗歌节诗歌盛典隆重举行,吴钧陶、胡桑、徐萧等人获奖

2022年11月21日14:05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作者:柳琴 点击:

11月19日晚,第八届上海市民诗歌节诗歌盛典在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音乐俱乐部闪耀登场。今年诗歌盛典的主题是“上海,不熄的城市之光”,以诗歌朗诵和颁奖表彰的方式举行。第八届上海市民诗歌节“杰出贡献奖”颁发给老诗人吴钧陶,“新锐诗人奖”授予“80后”诗人胡桑和徐萧。

此次诗歌盛典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联袂出场。众多诗歌爱好者在诗歌盛典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里度过了又一个诗意飞扬的夜晚。出席此次诗歌盛典的嘉宾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上海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马文运,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处长闫鹏涛,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副处长孙桂芳,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主任、上海市读书办常务副主任高越和东方教育时报总编辑徐建华。

弦歌不绝,传承诗歌精神

为表彰数十年来孜孜不倦、辛勤耕耘诗坛的诗人,上海市民诗歌节特别设立了杰出贡献奖。今年获得这一至高荣誉的是一位96岁的诗人、翻译家吴钧陶,他的人生故事让人动容。在诗歌盛典现场,一段采访视频让观众们了解到这位老人性格里的坚韧和对文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很难想象,这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老诗人是一位因为患病在初二就辍学的人,而他所达到的文学成就主要靠自学。“只有病历,却无学历。”身患多种疾病的他一辈子可谓波澜起伏,饱经风霜。但译诗、写诗一辈子,他对诗歌的热爱丝毫不减。他戏称自己“纸囚一世,诗意人生。”

一边创作,一边翻译,他以写诗、译诗为人生乐事。他将杜甫、鲁迅的诗作译成英文,也把狄更生、奥登等国外作家的作品翻成中文。他既写现代诗,也写古体诗。他用诗歌疗愈自己,把这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记录在诗歌里。“我喜欢我自己写的诗,他们都表达了我心中的真实情感。”吴先生的诗歌观朴素而纯粹。同时,他也希望通过翻译中国诗人的作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意人生,弦歌不绝。第八届上海市民诗歌节新锐诗人奖授予“80后”诗人胡桑和徐萧。在诗歌创作上,胡桑选择了一条相对可靠的语言路径去表现自我和他者。他认为诗人是可以与这个城市、这个世界和他人之间是可以建立一个更开放多维的新关系的,在诗人与写作对象的张力里写作,而不是简单的紧张对立或取消彼此的关系。“保持自我,对他者也保持敞开的状态。”而写诗,可以让他保持语言的敏感,进而对世界保持经验。对新的经验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从而不断得调适自己与生活、时代的关系。他的代表作之一《惶然书》语言坚实精炼又舒展自然,想象奇特,隐秘地呈现了我们生存中的一些真相和深层次体验。胡桑无疑是敏锐而开放的,重视最当下的生存经验。

徐萧也是一位从青春期写作迈入成熟稳定技艺的当代诗人。从中学时代开始写诗的徐萧在进入复旦大学的诗社后,获得了一种创作上的自觉性,走出诗歌语言古典唯美的格调,从2012年起诗艺渐趋于成熟稳定,推崇的诗歌观念也有所改变。他认为,在诗歌创作中,“真诚”并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能力。“美无关乎理解,美必须探入更加危险的地带。”如今的他依然保持着新锐诗人的探索姿态。

今年上海市民诗歌节的举办依然得到上海乃至全国诗友们的热情支持。第八届上海市民诗歌节原创诗歌征集的主题是“上海,不熄的城市之光”,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达到数万首。作品以上海这座城市为主要表现对象,追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发展变化,记录在这座城市生活的点滴感受,抒发对这座城市的细腻情感,乃至“旅人”路过它而留下的独特记忆。在他们笔下,上海在“千人千面”的表达里变成了一个辽阔多维全新的文化空间。这些诗作里既有宏观视角的大叙事,也有“见微而知著”的小视角,上海的大地标和小角落都被“看见”,无一不传达出诗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真切体验和百般想象。最后经专家评审,评选出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原创诗歌获奖者缎轻轻来到诗歌盛典现场,她表示自己今年很高兴能得到这个奖。“感谢上海市民诗歌节,也感谢上海。我在上海这座城市已经十七年了,甚至超过了在故乡待过的年月,因此我对她饱含深情,有时却感到无从诉说,还好有诗歌,让我把对上海的感情记录在诗里行间。”在她眼里,上海是一座非常富有诗意的城市,既有繁华中行色匆匆也有慢条斯理的瞬间,既有梧桐树的绿荫也有银杏叶的金黄,这是一座多元化的魔法之城。 

主办方给今年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原创诗歌获奖者、新锐诗人获得者和优秀组织奖获得者一一颁奖。

诵城市精神,传递诗歌之美

“你们到了上海 ,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自欧洲的上空传来。弄堂口一碗赤豆桂花汤香味正浓,兴业路石库门18个平方的小屋掩不住你们的书卷气息。”在朗诵艺术家宋怀强的专业朗诵下,诗作《兴业路1921年7月》首先带领我们进入老上海一百年前风云变幻的历史时空。

“倘若这世上还有清醒的眼睛,就一定能发现我心中的呼唤。烈火的煎熬,当然是万分苦痛,希望的光亮,却能滋润心田。”上海诗人赵丽宏的诗作《火光—冬夜断想》在两位朗诵艺术家的专业合作中从低音逐渐走向高音,准确地传递出诗人当时内心的苦闷与激情。

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进程,不时会有种种的风浪和挑战,但这座伟大的城市总有不熄的城市之光照耀我们向光而行。她海纳百川、层次丰富,她的那种博大仿佛能够包容所有的文化和不同的生命,给生活其中的人以安慰以鼓舞。《火光—冬夜断想》《上海夜歌》《外滩,玫瑰色的早晨》《兴业路1921年7月》等一系列和上海有关的诗作被搬上舞台,在诗歌朗诵艺术的表现里展现出上海的城市精神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激励士气,鼓舞人心。

本次诗歌朗诵分为黎明之光、逐光之城和时代之光三大章节。专业精湛的朗诵表演和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将观众一次次带入诗歌艺术的美妙时空。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在每一章节特别增加戏剧表演环节,赋予舞台表演更加完美的“造境”效果,给观众更投入的沉浸式体验。在诗歌盛典现场,有些优秀原创诗作如《苏州河岸边的钟声》《存储月亮》被搬上舞台与观众第一次见面,展现出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此外,《断章》《再别康桥》等一批现代诗中的经典之作也被专业朗诵艺术家再次演绎,舞台效果如梦如幻。

为了让更多诗友领略上海之光和诗歌之美,主办方今年特意以直播的方式邀请全国诗友观看。晚上7点,上海诗人王晓云准时打开手机在家“云端”欣赏了诗歌盛典的系列节目,看完后她开心地表示:“我一直特别喜欢上海市民诗歌节,也参加了好几届诗歌盛典。今晚的诗歌盛典是我最期待的,我将有幸以获奖者的身份站上诗歌盛典的舞台。然而,因为疫情的关系,我未能参加现场的活动。不过,云上的诗歌盛典一样精彩,令人心潮澎湃,尤其是一行行诗句在绿色的屏幕上如水幕般流淌时,我仿佛也置身于这真实而又熟悉的诗歌盛典的现场中了。”让她印象深刻的有好几个节目,尤其的最后一个节目《2022,挺立的上海》让她感触很深,“我与他们产生了高度的共鸣,我由衷地爱着生我养我的这座城市,更感恩这座城市给予我们精神力量——历经百年沧桑却永葆生命活力。”

贯穿全年,打造诗歌教育好平台 

一座城,默默滋养着无数置身其中的诗人,也因诗人是书写而更加夺目璀璨。作为上海广大市民终身学习的优秀品牌,上海市民诗歌节是贯穿全年的市民诗歌学习的活动。通过组织广大市民学习诗歌、创作诗歌、朗诵诗歌,来弘扬和传承诗歌文化,使诗歌文化更广泛地融入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助推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

引导市民自己读诗、写诗、朗诵诗歌,是上海市民诗歌节举办的初衷。今年诗歌节的诗歌朗诵、诗歌讲座、赛诗会、诗歌征文等诗歌活动达百场之多。由于受疫情影响,今年的诗歌节活动线下开展受到影响,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内容依然丰富多彩,掀起一股股诗歌学习的浪潮。如在线上展示诗歌朗诵,邀请艺术家示范朗诵,在学习强国、澎湃新闻、东方教育时报公众微信开设“我来读诗”专栏,供广大市民学习诗歌朗诵。发布朗诵作品40件,总阅读量10万人次。

在今年的上半年,上海市民诗歌节组织了上海诗人创作了一批激励士气、人心的诗歌,很好地传递了上海抗疫正能量的声音。而今年的专家诗歌讲坛多采用B站直播形式,邀请著名教授、作家、诗人、朗诵艺术家在网络平台或到“海上市民诗歌馆”以及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地,为市民诗歌爱好者举办诗歌讲座,面对面交流、研习中华经典诗歌,不断提升市民的诗歌素养和诗歌欣赏、创作的水平。

而以“浦江传诗韵 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几场滨江诗歌朗诵会更是让观众在诗情画意的氛围里领略到诗歌朗诵的艺术之美。参加诗歌朗诵的大多是上海各区社区学院、市民诗歌朗诵爱好者、中小学生,再次体现了诗歌节依托市民群众而兴、又服务于市民精神生活的鲜明特点。

据悉,上海市民诗歌节由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承办。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