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大声”书系:重拾“专辑”的概念与回忆

2023年04月26日09:24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左为甘鹏,右为蔡哲轩


10月24日下午,“大声”丛书策划蔡哲轩与媒体人甘鹏作客思南读书会380期,聊聊“大声”系列丛书,华语乐坛辉煌的40年以及经典专辑背后的故事。


“大声”书系:重拾专辑的概念与回忆

从1980年到2020年,华语流行乐坛40年,塑形了几代中国青年,那些歌声和旋律陪伴他们度过了最美好的、充满活力和希望的青春。上海文艺出版社策划的“大声”系列丛书聚焦华语流行乐坛,力邀圈内知名写作人,一本书专门讲述一张唱片背后的文化、时尚、历史以及价值观等方方面面的故事。第一辑出版有《林忆莲:野花》《邓丽君:淡淡幽情》。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专辑”这个名词已经成为历史。甘鹏谈到,专辑是一个完整的策划概念。其中的歌曲承前启后、相互联系,有脉络、有逻辑、有思想。但在当前的单曲时代,人们慢慢忘了专辑是什么,“大声”书系华语系列就是在重拾专辑的概念和回忆。


蔡哲轩

作为“大声”书系的策划,蔡哲轩谈到“一本书写一张专辑”并非首创。欧美经典音乐丛书《三十三又三分之一》便是用一本书写一张经典黑胶唱片,至今已有百余本。2018年翻译这本书时,他便有了挑选华语音乐专辑来书写的想法。他提到,人们常常因为一首歌将整张专辑买下来,经济学家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引诱”。但他认为,真正好的专辑有自身价值,而不在于一两首主打歌。一个专辑是一个整体,是音乐产业的一部分。“《三十三又三分之一》在二十年内能够选择一百多张专辑出版一百多本书,是因为这一百多张专辑不仅对于音乐、甚至对于文化、社会、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都有影响。”蔡哲轩说。

他坦言,自己曾经思考过,华语流行音乐中是否有那么重要的专辑可以书写。终于确定选题后,撰写中又遇到困难,“2019年初,第一批五本书,作者定了,选题定了,大家开始写,有畏难情绪,比如说像《野花》这张专辑,虽然我听了三十年,倒背如流,但是要写时,会觉得好像没有头绪。”蔡哲轩说。经过几番周折,两年后才成功推出第一辑的两本——《邓丽君:淡淡幽情》与《林忆莲:野花》。

邓丽君《淡淡幽情》:经得起时间的锤炼

《淡淡幽情》发行于八十年代初,每首歌均为宋词改编,是邓丽君演唱生涯中非常特殊的一张专辑。甘鹏介绍,“在此之前,邓丽君唱了老上海的时代曲,后来在日本歌坛发展,唱了一些妍歌,八十年代初开始唱粤语歌。此时带着古典情怀的《淡淡幽情》在当时的市场独树一帜,虽然不是一鸣惊人,却慢慢发酵。当岁月流逝,很多歌曲不再流行,这张专辑却留下了。所以,经典就是经得起时间的锤炼。”

甘鹏

在创作中,除了对宋词进行阐述外,甘鹏试图寻找宋词与邓丽君之间的关联点。“大家都对邓丽君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她是穿着旗袍唱甜美情歌的传统形象,其实她是一个天马行空、前卫的人。”八十年代初在日本参加红白歌会,邓丽君穿唐装唱《爱人》,唱到一半,脱薄纱外套,变成西方小礼服。拍《天外天上天无涯》MV,邓丽君策划外星飞船坠落在香港大浪湾,而自己就是坠落的外星人。“如果把邓丽君放在她的时代,她的音乐挑战了当时既定的规则,挑战了很多人的想法。我同意一种说法,‘邓丽君是中国最早的摇滚,因为她有摇滚精神’。”甘鹏说。


林忆莲《野花》:超越时代的专辑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林忆莲经常与李宗盛绑定在一起。蔡哲轩谈到,两人既是才子佳人,又是音乐搭档。他们合作创作了很多商业与艺术双重成功的作品,如《至少还有你》等等。但是很多人都忘记了在遇到李宗盛之前,林忆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认为1988至1992年之间是林忆莲艺术上的最高峰,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专辑《野花》。这张专辑连接了她在香港与台湾的命运,没有这张专辑,林忆莲不会下定决心去台湾或者日本发展。”蔡哲轩说。

谈及创作时,蔡哲轩坦言自己有点无知者无畏。“我当时唯一能接触到的受访者是主导这张专辑的许愿。于是在2019年11月很冷的一晚,我在北京采访了他。那三个小时,我觉得整个人耳目一新,他说的几乎每句话,他们当时做这张专辑的状态,都是我没有想到过的。”

现场读者

甘鹏表示,这是蕴藏在流行音乐中的密码,比如王菲《我愿意》听上去像首情歌,姚谦说这其中有福音色彩。杨千嬅《少女的祈祷》听上去像是逻辑混乱的情歌,但仔细挖掘,却是根据张爱玲《封锁》的小说改编而来。“有时具体的阐述会束缚某种可能性,但在大众传播中,歌曲自身的生命力会延伸出来。”

蔡哲轩介绍,林忆莲的父母都是上海移民,她出生在香港北角,这里俗称“小上海”。“她有上海情结。她觉得上海是她的根、她的故乡,但这个情感又比较复杂纠结。直到2001年,她妈妈病重,和李宗盛一起搬到上海,她住到这里,才真正理解这里。”

读者提问


思南读书会NO.380简讯

现场:王若虚

撰稿陈 思

摄影:隋 文

编辑:江心语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