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16:27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次
从左至右为木叶、霍香结、黄德海
撰稿:蔡圣辉
6月3日下午,霍香结携其长篇小说《日冕》与青年评论家黄德海、木叶做客思南读书会417期,探讨家族背后的国家叙事以及《日冕》作为家族小说的创新。
离散中的创世
《日冕》是一部史诗性的南方家族长篇叙事作品。霍香结以抽象现实主义手法和鲁班锁的缠绕结构熔铸多种元素和跨界多种文体完成了对莫氏家族个人与家国故事的讲述。在千古未有的大变局中,莫家围的子嗣在坚守家族制度与个人命运变革中复杂演进、抗争,最终获得新生。
谈到书名,霍香结解释,“日冕”本意是天文现象,指的是某时期内能观察到的太阳外层。在此取象征意,赋予它“太阳的王冠”的内涵,让人物具有太阳的属性。而作为一部家族小说,他认为作品的独特性在于离散性,“过去的家族一直处于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是聚拢的状态,财富、资源与血液都熔铸在一起。而发展到近现代,这个赖以生存的思想体系崩溃了,每个人身上都表现出强烈的离散性,比如女性的出嫁离家,男性的成长弑父。”
霍香结
在木叶看来,霍香结提到的“离散”也意味着“创世”。好的小说包含创世的过程,作者打破现有的世界,建立新的世界。比如《日冕》中,故事的起点是太平天国前后,莫家的嗣子莫大恒一直有个科学梦,当他看到电灯、电话与电磁现象后,想要探索电能与磁力的发生过程,这就是在模拟一个小小的创世。小说中的九个儿女,在面对复杂世界时有各自的选择,这也是每个人在不断进行微创世。同样,中华文化封闭了三千年之久,在遭受外来冲击后,人的世俗生活与思想都面临重新起步。
他说:“无论是外来矛盾还是内部矛盾,要不断地创世,创得好才会有创世纪的诞生,否则还是流转。”
木叶
他认为,这是小说展现的双重革命,“家族小说特别触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有一个内在的不断革命的过程。父母对子辈的未来有期待,但每个人又有自己的成长性。在家族的内部革命之外,小说又将国家与民族的革命牵连其中。好的家族小说最终会突破家族的外壳,到国家与民族里去,再到达世界的层面。”
虚构的时间线
“一部对标《白鹿原》的南方史诗”是《日冕》的推荐语,黄德海谈到两者不同之处。在《白鹿原》中,不管家族争吵多么激烈,家族势力多么强大,面对历史中的战争与运动,家族的一切荡然无存,没有反抗和抵制,“一个浪头过来,全部草木趴下。”所以,《白鹿原》中的时间线是对某一个时间框架的论证。但是,《日冕》提供了一条虚构的时间线,努力摸索属于自己家族独特的节奏。
黄德海说:“当时代的一片雪花落在一个庞大的家族身上,它的离散性、崩塌性与坚韧性是同时呈现的。抗战时期,有人经历水深火热,有人歌舞升平,这才是完整的时间线。一个时代始终摇摇晃晃,并不因为某个坚硬的划分就戛然而止。人们用内心的愿望、伦理自觉甚至道德律令来抵挡时代的车轮,这才使世界显得繁茂,不至于一片齐平。”
黄德海
同时在他看来,这也是属于创作的时间线,“文学写作参差多态,有良有莠,有进步有保守,有的走在时代前面,有的落后于时代,但是那个被称为时代的东西正是由不同的先后构成的。只有像《日冕》这样的作品出现得越多,写作的生态才会越丰富,一个社会最能抵抗灾难的就是丰富性。
现场读者
霍香结谈到,写作的缘起是解放前夕他的大爷爷因地下工作而牺牲,这件事对整个家族来说构成了一片迷雾,产生了很多想象的文本。虽然创作来源于父辈、祖辈乃至于整个庞大族群的经验沉淀,但他在写作中强调的不是历史,而是让所有材料重新生成新的时间谱系,“我们没有办法逃脱历史的时间线,但可以升起虚构的时间线。事件的结果无法改变,但结果发生之前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现场读者
在木叶看来,小说中那些细微的不确定是现代性中重要的一点。身处今天回看历史,历史一目了然;但当处于那个时间点,每时每刻都是不确定的。即使在小说终止的2000年,乃至如今的2023年,我们仍处于不确定的历史进程中,“人每时每刻处在不确定性中,好的小说能把历史的混沌与清晰相结合。历史没有被格式化,小说里的人物没有被格式化,最终在于作者的思维与创造理念没有被格式化。”
经典永不落后
黄德海认为,《日冕》也可以是一本独特的读书笔记,书中人物的行为准则都来源于他们对经典著作的理解。随着理解的不断变化,他们的行为也在不断调整。
比如,一开始莫大恒残酷对待通房丫鬟,用竹竿吊死儿子,后来事情发生变化,不仅因为他心软,更因为他对经典的理解有变,“其实经典并不陈旧,陈旧的是对经典的理解。有人说中国文化落后,那是因为他没有看到传统中熠熠生辉的部分。如果我们一直提炼精彩的部分,那经典永不落后。”
读者提问
小说中的时代正处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对此,木叶抛出问题:在没有西方影响的情况下,中国是否能产生自己的科学与现代性?这既是学者关心的话题,也是小说试图处理的议题。
木叶认为,神垕学派之所以会对外来的电和磁感兴趣,就是因为中国文化中有现代性的因子,“这个小说就是讲每个人面对世界时,怎样用自己所携带的基因与文化中的优势与弱势去破除前方的障碍。小说描述了中国一百五十年的遭遇,它的成熟之处在于其中既有日冕的部分,也有黑暗的部分,有跳跃和闪烁的部分,也有挣扎的部分。正如书名‘日冕’的含义,虽处在最外围,但又是一种光的存在,如同一个文明虽遭到巨大破坏,但自身又有成长的因子,两者相互搏斗,赋予小说充足的张力。”
嘉宾为读者签名
霍香结认为,小说的核心在于扉页的一句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对中华文明的信心就来自这句话。华夏文明根本上有自我革新和自我换血的能力,虽然我写的是悲剧作品,但它的核心是华夏文明能够承受时代的打击。”
现场:王若虚
撰稿:蔡圣辉
改稿:陈 思
摄影:迟 惠
编辑:邹应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