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14:56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次
从左至右为葛尹、吴海勇、王伟
撰稿:鲁法浩
7月1日下午,吴海勇携其新书《七月热风》与上海作协副主席王伟做客思南读书会421期,共同回望102年前一群心怀家国理想青年追逐革命信仰的往事。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综合管理部副主任葛尹担任主持。
依赖于史料又不拘束于史料
《七月热风》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属于上海作协组织创作的“红色起点”系列丛书。吴海勇根据翔实的报刊史料,对1921年7月上海发生的历史作了系统梳理,逐日记录了上海在那个炎热的夏天发生的故事。
吴海勇
问及创作缘起,吴海勇回应,最初是希望梳理有关中共一大的历史脉络,弥补中共创建史的空缺。与吴海勇以前作品相比,这本书的最大区别是运用了人物对话,“过去我一般不写对话,觉得会误导读者。仅有的少量对话一般采用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回忆,就是抄书工。后来受到作协领导的鼓励和启发,他说以后这部书可能可以改编电影,对话能够为改编做服务。我运用了很多文献去支撑这些对话,也为文章和情境提供了合理想象。”
王伟
王伟谈到,他在阅读中感受到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史料扎实,将史料与文学结合,依赖于史料又不拘束于史料。他认为人物对话不仅能推进叙述情节,还能补充介绍时事,更能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
从历史专家到成熟作家
葛尹谈到,除了扎实的基础工作,这本书还有很多创意与亮点。比如这本书目录非常特别,目录像日历,像行程表,每一章节前有专门的温度,一大开会前后的这一个月里,每一天的温度都做了标注。
葛尹
关于目录,吴海勇首先要感谢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创意,“这本书像日记体,一个上海为主体的时间老人记日记,哪天晴,什么温度,像台历一样。”他谈到,从封面到目录,都是作者和编辑合作的成果,“封面四个字的手写体,一看就知道是毛体。网上有毛体字拼出来很难看,我们找了很多。比如‘热风’两个字感觉是连接,实际不是连接,是找了两个字刚好拼起来,而封面图片是一幅漫画,是与一大开会相关的重要证据。”
现场读者
提及纪实文学的文学性时,吴海勇谈到,首先他着重加强个性描摹、想象叙事和情景拟言。比如一大代表在凑齐前一定会有交谈,他们谈的应该是时事,而不大可能是谈清末慈禧太后的封建专制。其次是在情节接榫方面下功夫,比如将毛泽东关注英美烟厂罢工与陈公博开完会回大东旅社衔接起来。其三是在情势设想方面做了合理的想象但又不完全纪实。最后,是运用真实的细节,比如写马路当时很晒,铺细沙防柏油晒化,叫黄包车先要把坐垫翻转过来再坐。
现场读者
在王伟看来,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同时又是一本很不容易看的书。书中的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清晰的、近距离的去感知那个时代,去感受1921年7月上海的繁杂、闷热和烦躁。他说:“当时的社会急需一支力量去冲破那种烦闷,去开辟一个新的清亮的世界,在树德里石库门开会的那群人恰恰是为大家走出新世界的人。这就是一种隐喻。他们在为烦恼不已的事探索一条路,寻找一个新的世界。这群人就是这声惊雷的制造者。”
读者提问
王伟谈到,纪实文学既有历史,又有文学。作家用文学的方式来讲述史实,还原当时的社会,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通过《起来》《伟大纪念日》《七月热风》《钟英》等几部作品的创作,吴海勇完成了一个从历史专家到成熟作家的转化。
微考证、小发现、大拼接
问及这本书在党史研究界的反响,吴海勇坦言,“我想用文学的方式去探究一些历史问题,这本书以文学的方式接近了一大历史的真相,但是又不完全,还是处于一种文学想象,是我的微考证、小发现、大拼接。”
嘉宾为读者签名
吴海勇谈到,参加一大的十三位代表,后来真正坚持理想的好像不多,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另一方面表明理想在落地过程中是比较沉重的,理想很高远,但实践是曲折的。说到底,这也是大浪淘沙的结果。正是因为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先烈的坚持,革命才最终取得胜利。
思南读书会NO.421
现场:王若虚
撰稿:鲁法浩
改稿:陈 思
摄影:隋 文
编辑:邹应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