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春秋车战》:不断完善的车战史

2024年12月10日15:56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从左至右为张明扬、赵长征、刘永华

撰稿:蔡圣辉

7月8日下午,北大学者赵长征携其新书《春秋车战》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永华做客思南读书会422期,共同探讨春秋时期的车战艺术。历史写作者张明扬担任主持。

不断完善的车战史

《春秋车战》是赵长征潜心十五年完成的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军事史作品。春秋时代,诸侯力政,战乱频仍,驷马战车是主要军事力量。赵长征在书中系统梳理了战车的发展史和春秋时期的战争史,重现古代战争的历史场景,复盘列国兴衰的历史教训,刘永华专门为本书作了战车示意图。

赵长征

赵长征介绍,先秦战车后部是一个车厢,叫做“舆”,车厢底部有作为支撑的横纵两根粗木,纵向为车辕,横向为车轴,车轴两侧各安一个轮子,前部有四匹马拉车,因此它也被称作“单辕两轮驷马战车”。

战车载有三名武士,左方武士称为车左,是弓箭手,负责远距离射杀,又称甲首,是全车指挥官;居中者为驾驭战车的御者;右方武士称为车右,持长戟与敌军车右近距离搏杀,“在古代,生活中往往以右为尊,但在战车上以左为尊,从左到右,地位降低。”

他谈到,交战过程如《楚辞》所说“车错毂兮短兵接”。远距离时弓箭手互射,接近后双方错毂,“错毂是当时的交通规则。两军都靠左走,错开的距离方便双方车右用长戟互相拼杀。这是战争实践中的默契,也是基本战术。”

张明扬

张明扬提到,因为缺乏中国古代战争史的资料,成书和绘图过程都遇到过难题。如研究复杂的作战情况时,赵长征只能根据《左传》等文献,猜测双方采取“左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对穿与占领彼此阵地。在复原战车图时,“车右”的绘制也曾引发争论。刘永华根据练武习惯,认为车右在手持长兵器时应是左手在前把握方向,右手在后发力穿刺。赵长征认为这是长矛的用法,持戟应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否则与敌军车右作战时容易将兵器指到左前方,丧失车感。

刘永华

“无论是赵老师写书还是我做复原图,每涉及到一个具体的东西,必须一步一步查阅资料,有根据才能形成整体形象,这个形象才是符合实际并可信的。但这不意味着完全准确,很可能过一段时间又发掘出新的考古资料,证明现有的成果某一部分需要修正。”刘永华说。

军礼的衰落

赵长征谈到,春秋时期战争的一大特点是讲礼仪,“自西周起建立了完整的礼法体系,规范着整个社会各方各面的行为,军事方面也有军礼。”

根据《左传》记载,许多人在战场上为遵循礼法而不顾性命。宋国内乱,忠于国君宋元公的公子城与叛军中的华豹用兵车对决。华豹率先拉弓射箭,但未射中,当他再次搭箭准备射出,公子城眼见失败,说道“不狎,鄙”,意思是说,你不按照礼法,两个人轮流射箭,很卑鄙。华豹闻言放下弓箭,却被公子城一箭射死。

现场读者

鄢陵之战中,晋国大将郤至三次遇见楚共王。每次见到楚共王的车,都脱下头盔,快步趋避到一边,以显恭敬。楚共王欣赏他的君子风度,派工尹襄送给他一张精良的弓。郤至表示在战争中他身披铠甲,不便行跪拜之礼,以肃拜代替。

郑庄公是周桓王至亲,既是周王室诸侯国国君,又在王室内担任卿士。周桓王忌惮其野心,联合诸侯国讨伐郑国,却被郑国打败,周桓王也被郑国大将祝聃射伤。郑国大夫劝郑庄公乘胜追击,郑庄公却认为臣子不可凌辱天子,便停止进攻,并派人慰问周桓王。但此后,周天子威风不再,繻葛之战成为历史转折点。

现场读者

赵长征提到,战车最终会淡出历史舞台。为守军礼,个人和集团都要付出失败的代价。因此,到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变大,战况日益严酷,军事思想也变得务实,以胜利为第一追求,“春秋晚期出现了《孙子兵法》,其中提到‘兵者,诡道也。’正面肯定了奇谋、诡道、诈术的价值。军礼在春秋达到顶峰,之后礼崩乐坏,贵族衰落,由贵族操控的战车在战场上逐渐被淘汰。这都是互相关联的。”

战车的式微

除了军事思想的变化和礼仪的衰落,其他因素也导致了战车的式微。刘永华提到,车战对国力的消耗巨大,因为全靠手工制作。比如要将车辕做成弯的,必须把一棵大树用火烤制成形,再将外皮削去。尽管木料坚韧,但几次战役后战车仍会大批报废,“因此,如赵老师书中所说,春秋时期一场战争结束,一个国家就垮了,因为它将所有的财力都放在军队上,若这支军队失败,短期内无法再重建。”

读者提问

赵长征谈到,步兵和骑兵的兴起,也对战车形成了巨大挑战。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对兵员的需求增加,但贵族中会驾车的人数不够,必须从百姓中大量征兵。但他们地位低下,不能上车,作为农民,也没有充足时间脱产进行军事训练,因此只能充当步兵。加之战车难以克服地理障碍,不适于在地形复杂之处作战,久而久之,步兵成为主力。

另外,战国时期,赵国率先学习北方胡族的骑射技术,建立了中原的第一支成建制的骑兵,而后扩展到中原诸国。骑兵和车兵对决时,具有灵巧易驾驭的优势,后者在战场上的地位不断下降。

刘永华从服饰史研究的专业出发,补充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典故。汉族的传统服饰是上衣下裳,下裳指裙,裙内的长裤是开裆裤。胡服是上褶下裤,褶是窄袖短衣,裤是死裆,这种服饰方便骑射。

他说:“赵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少数民族的服装变成汉民族的正式服装。改装以后,战车的地位就进一步降低了。骑兵上战场,它的意义在于此。”

嘉宾为读者签名

赵长征提到,尽管战车式微,但没有完全消失,在不同年代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漠北决战中,卫青遭遇匈奴单于主力,下令将武刚车环绕为营,使匈奴无法突破。东晋大将刘裕两次北伐,也都成功地利用战车结成防御阵型,击败了鲜卑族的重骑兵。后来明代把战车和火器结合起来,士兵们躲在战车形成的防御工事后,用火器射击游牧骑兵,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以上说的这些战车,都已经和先秦的那种单辕两轮四马的战车不是一回事了,形制已经完全不同了。

“所以战争并不一定要落实到打仗,将国防建设好,起到威慑作用,敌人就不敢来犯。车从进攻型武器变成防御型武器。”赵长征说。

思南读书会NO.422

现场:王若虚

撰稿:蔡圣辉

改稿:陈  思

摄影:隋  文

编辑:邹应菊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