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11:45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次
从左至右为王晓乐、哲贵、黄德海、罗昕
撰稿:周欣怡
11月11日下午,小说家哲贵携新书《化蝶》与出版人王晓乐、评论家黄德海做客思南读书会435期,探讨艺术传统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媒体人罗昕担任主持。
从传承到创新
《化蝶》围绕着经典越剧《梁祝》的一次大胆改编展开,牵连出两代越剧表演家之间的师承与角力。而在排戏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境,亦是从古至今的人们需要回应的人生命题。
哲贵
关于越剧的题材,哲贵坦言,自己本无计划重复之前写过的题材,但写作有意思的地方正在于不给作者控制的机会。《化蝶》的尝试给自己提供了一个突破的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点。“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正是因为旧,才给了我们可能性,才给了每一个人突破旧的空间。”
王晓乐认为,《化蝶》是一部非常有矛盾张力的作品。哲贵的语言兼具中西特点,舒缓典雅同时不失激昂,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示在读者面前,引人深思。“他就像是一个心理学家,用这样一种充满矛盾张力的语言,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示在你的面前。像那种非常残酷的、拿着柳叶刀的外科医生,把小说当中最主要的五个人之间内心一面,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展示在大家面前。”
王晓乐
黄德海谈到,《化蝶》牵涉到时代经济状况和精神状况的巨大变化,哲贵把这些变化拆得粉碎,一点点地传达出来,这正是传承到创新的过程。同时,《化蝶》从开始就让人物演出自己,既是日常中的自己,也是戏中的自己,借此交代清楚主角们兜兜转转的关系。“没有一个人可以拆出艺术和拆出生活,他们总是一体的。”
“入戏”与“出戏”
谈及创作的过程,哲贵表示,人物身上有很多自我投射,但更难的是跳出人物,回到作者的身份推动整个故事发展。这种“入戏”再“出戏”的过程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和人物既是进和出的关系,其实又是一个共生、共融,甚至是共同死亡的关系。作家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他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可能面临着更多问题,他写作的一生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一生。”
黄德海
在王晓乐看来,我们在很多特定的场合里都会处在迷茫的状态。但如果只有迷茫,很难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作家。当他在努力超越迷茫的路上,并将之呈现在作品里,这个时候艺术品的魅力就产生了。从这个角度看,《化蝶》是一部极具现代性的作品。
“艺术跟人的关系,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黄德海说。他认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随时都能停止入戏。不论是在日常中还是艺术中,只有以最快的速度进出,达成所谓“片叶不沾身”的境界,才能看到艺术和生活的缝隙。“艺术和人生之间,其实可以有更高级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程度可能解决不了,但我们不妨把目标放在这里,有了这个目标,我们就知道,在艺术上的进退其实是我们自己的认知局限。”
罗昕
哲贵坦言,人生的经历会慢慢变成一种人生观、世界观,这些世界观亦投射到的作品中,岁月的痕迹由此得以留存。“人在生活里,跟在艺术里有相通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一直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艺术不仅仅高于生活,有的时候生活高于艺术。艺术是一种不同的生活。”
传统之新编
在黄德海看来,社会外在或者精神状况发生变化,新的艺术就会有新的情况。《化蝶》中经典剧目的改编就是时代变化在戏剧上的投影。“每一个时代的改编,必须跟着这个时代、土壤、气候,才能够在原有的经典上做出改编。”哲贵说。
现场读者
王晓乐认为,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本身就有一个永恒的魅力。但在不同的时代,它的传播会随着时代的各种变迁发生变化。我们在欣赏经典作品时,其实也是在不同的时代对它们进行再阐释。所有阐释的都是当下的、我们所理解的生活。
黄德海表示赞同。他谈到,我们所有文学创作不过是心中某种念头的变形。这个念头往外变就会无穷变化,往里收其实就是一个东西。“每一个艺术都是跟着时代变形的。如果我们能做到收放自如,艺术纠结就会少一点,也就免得把某些作品放在死且不朽的地步。如果一个作品凭借自己不能在这个世界竞争,它就应该去自己该去的地方,应该有新的东西出现。”
现场读者
提及笔下的信河街,哲贵表示,信河街是一个商业社会,而商人的一个特性就是流动变化,现在的商业社会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这几年我在人物的多样性,包括信河街的时空和空间、人物的时空和空间上是做了一些调整。自己慢慢知道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慢慢知道这个时代和写作者的关系、时代和作品里面人物的关系,因此会做这两方面的扩张。”
思南读书会NO.435
现场:王若虚
直播:庄清扬
撰稿:周欣怡
改稿:郭 浏
摄影:迟 惠
编辑:邹应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