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12:16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次
从左至右为项静、艾玛、王咸、黄德海
撰稿:周欣怡
12月9日下午,小说家艾玛携新书《观相山》与小说家王咸、评论家黄德海做客思南读书会440期,共同探索世界与自我、时代与日常的关系。作家、评论家项静担任主持。
特殊时期的日常
《观相山》书写了一对普通男女在人生过半之时,一边回首过去,一边调试着生活的窘境。岁月与自我教育赋予的坚强,让他们佯装自然地生活着,内心的创伤化作暗河缓缓流动,不能轻易提起,却也在焕发生机。
艾玛
《观相山》的故事发生于青岛。艾玛提到,在青岛生活二十年后,她与青岛终于亲近到“可以写了”。与青岛的观象山相比,书名“观相山”是形而下的,更接地气。而谈及写作原因,艾玛表示,在这本书中,她试图从个人生活的角度记录特殊时期的日常。“我很信赖在大的事件中,历史的洪流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细节,我觉得是非常可信的。”
王咸
王咸坦言,《观相山》读起来遥远悠长,尽管那些事情刚刚过去,却像经过了长时间沉淀,富有历史感。小说中的事件是重大的历史,而内容落实在具体生动的生活场景,这种高难度的写法极其独特。艾玛将想要表达的东西隐藏在诗意的日常中,指向存在的根本性危机。“艾玛的《观相山》里一方面想表达日常生活的美好,一方面指向时代的矛盾危机,这是这部作品或者作家具有现代感、非常敏锐的东西。”
关于当代作品的传奇性,黄德海认为,这与教科书中的历史时代划分有关。在这样完整的历史表述中,人物只能随着历史的大浪不断起伏,重大的事件落在个人身上,必然导向人物的传奇化。这些小说里没有内在时间,人物不过是历史外在变化的一个证明体,而缺乏独特的时间认知。而《观相山》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知识带来的自我认知在这本书里特别典型。
黄德海
《观相山》的情感度高于情绪度,克服了不讲道理的情绪,到达理智和情感的层面,表现得尤为平静。“艾玛曾经说,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接受是岁月善举。它给我们一些东西,让我们平静地接受逐渐走向衰老的身体,慢慢意识到自己不得不接受看起来略显疲惫的生活,也让我们思考,我们如何从老慢慢走向最后爬进坟墓的那一段路。它赋予我们这段算不上青葱的生活一点放松的部分。”黄德海说。
法学的窗口
在王咸看来,艾玛作为法学博士,在处理人物关系时充满深入的体谅感。这种体谅感之所以构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值得书写的东西,是因为建立在对平等的理解之上。这种真正的平等正是来源于艾玛自身的法学学养。
项静
作为回应,艾玛表示,专业的背景就像推开一扇窗户观察世界,法学的窗口带有它独特的视角。在反思并建设我们的日常生活时,视角非常重要。她引用了尼采的观点:“没有真理,只有诠释。”这种多视角主义有助于我们及时纠偏,互相体谅,捍卫更好的生活。
项静比较了《观相山》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她认为,同样是日常生活,观照的视角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质感也有所差异。作者的观念会影响小说的呈现方式。《观相山》中的细节呈现令人震撼,这些观感和感知背后是文学的立体结构。
现场读者
王咸谈到,艾玛小说中的日常生活还有着时代的结构。相对于理想主义,法律是最基础的,而它所规定的生活是非常明确的。艾玛的法学背景使她笔下的日常生活平凡却坚实,有足够的底气继续深入。
现场读者
“除了法律背景以外,还有一个问题。人生里全是因果无穷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单点处理一件事情,必然牵涉到多种多样的人。当我们放开眼光,往外一看就知道,所有人的因果都跟我们有关系,只是有的近,有的远。”黄德海补充。《观相山》的切身性使它充满烟火气,大家与人为善,挣扎着把日常的网织的越来越密,用一种安稳感将人网住,这是中国式的日常。
相处的魔法
《观相山》陪伴我们走遍观象山附近的大街小巷,书写重复的日常生活却没有力竭之感。小说中呈现了许多人物的独特品质,这些是在其他作品中看不到的。“这里面一些纠结性的矛盾,没有像其他小说一样写成非常戏剧冲突的部分,而是每个人都有安顿自己的方式,我们总结起来就是各安其安。这当然也是他们回应时代、回应自己不能完全掌控的生活的方式。”项静说。
读者提问
关于书中两位主角的婚姻状态,艾玛表示,他们始于契约。他们之间有爱,但是也有友谊。黄德海认为,爱情只是一个概念,它是一种短暂的魔法,而《观相山》所书写的是相处。“契约会被灰色地带充斥,任何一个契约都是这样。契约所有缝隙填满灰尘,灰尘会冲破这个契约,因此心很重要。下面核心的问题是相处。”
嘉宾为读者签名
“很多人想象的有魔法的爱情就是彼此折磨,人是很古怪的东西,越折磨越喜欢。”黄德海分析。《观相山》中贯穿始终的是理解,所有的理解合在一起,汇成《观相山》中这种微温的人际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情形。
思南读书会NO.440
现场:戚译心
直播:姚芊芊
撰稿:周欣怡
改稿:郭 浏
摄影:迟 惠
编辑:邹应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