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回到“精神历程的原乡”

2024年12月11日13:36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从左至右为邬峭峰、沈嘉禄

撰稿:王瑞琳

4月13日下午,作家邬峭峰携其散文随笔集《第一个离别者》回到他的初生之地——思南公馆,以自己为年代样本,与作家沈嘉禄在第452期思南读书会上,共同回望一段真切的心灵嬗变。

“精神历程的原乡”

散文集《第一个离别者》将目光锁定在“六十年代初期的城市青年的心理发育历程”之中,但它更是一部邬峭峰个人的心灵成长档案,是观照世相的散文更是一部长篇小说,因为这里仅有一个人物即本人。其中的切断和穿插将原本的时序打破,这既出于本能的隐私保护,也为阅读注入呼吸感。

邬峭峰

谈及自己的出生地,邬峭峰将思南公馆比作自己“精神历程的原乡”。在他的娓娓诉说中,童年往事依旧历历在目:学校的变迁、对文科的坚持、群楼间的奇闻轶事……

第一篇《父亲》发表之初的题目是《离别》,写对父亲的理解和对离别的感悟。邬峭峰谈到,自己和父亲的相处似乎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童年的顺从,到少年的对抗,自己开始成长为社会上的新人,“父亲发现自己有些地方是不如年轻人,他未必敢小看我,但是我会在这个阶段比较盲目地通过叛逆的本能小看他。”

沈嘉禄

“22岁的时候,我从家里搬出去,要把一张古老的沙发搬上一辆皮卡,我和父亲两端抬,沙发非常重,22岁人的力气应该不见得会输给50岁的父亲,但抬到半空的时候,沙发还是先从我手里松脱,砸到了父亲。”50岁时,邬峭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想父亲的力气未必比我大,但是他保护我的意识远远超过我保护他的意识。这一点点理解让我发现很多伟大的情感往往要在平常的东西里去感受。”正如他所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对自己亲人的理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现场读者

《父亲》中的离别让沈嘉禄想起朱自清的《背影》,这是两种时代背景下的不同叙事方式。儿子要去援疆,父亲说好了不送他,但在火车上,他看到了父亲的身影,然而这时儿子还是毅然决然地走了。“这固然比较符合他们都较刚强的性格,但也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也需要不那么温情的一种方式。”

异乡往事

《你是一匹疯马,穿过我的日子》回忆了挚友大宝许多看似荒诞不经的轶事:为了追女朋友,一个礼拜往返中国澳洲两次;在狭小的客厅硬塞下了一张乒乓桌……“当我从中国又到澳洲的时候,一下子没有现金,他(大宝)这时候去了香港工作,衣橱里留下五件衬衣,第四件里有五千,我就向他借走了。我还他这笔钱是一年后,在深圳跟他碰头,上海人很怕欠别人,现在借还他的机会加了一只表,他看都不看,拿起来就戴在手上。这只表他戴了二十多年,直到他去世。”

现场读者

邬峭峰谈到,大宝拓展了他对人生的理解,“他好像完全缺乏在人际关系里的基本算度和功利上的敏感,他不践踏你的利益,他也不践踏他的利益,很多人以为他不懂,但其实他没有一点不懂。”
《第一个离别者》写另一个在澳洲结识的朋友阿东,他做代人销赃的生意,也照顾病逝老友的妻女、收留残疾的流浪狗,最终被卷入一次贩毒案件消失了。“他的消失会让你感受到一种空白,就像一段朗诵在那里,但扩音器坏了,生活不完整,所以我们非常想念他。”邬峭峰说。

读者提问

书中写了很多男人之间的关系,其中印刻着邬峭峰鲜明的性格和时代因素,在沈嘉禄看来,他是在以小说家的方式写散文,其中的人物性格立体而鲜明,有意味的细节呈现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让邬峭峰的文字更加“耐读”。

嘉宾为读者签名

沈嘉禄提到,散文集的人物几乎都是男性,而《约了希琳喝咖啡》是少有的对女性人物的刻画。文章写了希琳的两段爱情,前一段以婚外恋结束,后一段以先生的去世而告终。小说对男女情感的处理睿智而微妙,邬峭峰感悟到了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养”与“情感”:没有三角恋中的恶斗,只是一条挂在门把手上的丝巾;没有离别的痛彻心扉,只留下镜框里的一块钱币……正是这些细节和画面构成了他所依恋的动人往事。

思南读书会NO.452

现场:戚译心

直播:姚芊芊

撰稿:王瑞琳

改稿:郭  浏

摄影:隋  文

编辑:邹应菊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3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