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16:12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次
从左至右为张逸旻、黄昱宁、金雯
9月7日下午,浙江大学文学院特聘研究员张逸旻携新书《展翅与破格:安妮·塞克斯顿与美国现当代诗歌》做客思南读书会第470期,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黄昱宁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金雯共同探讨文学翻译及评论之道。
展翅与破格
普利策诗歌奖得主安妮·塞克斯顿(Anne Sexton)是美国自白派代表诗人,而《展翅与破格》正是张逸旻对她的专题研究作品。这本书从抒情诗主体在美国现当代诗歌实践与诗学中的变化出发,完整呈现了塞克斯顿的诗歌面貌与诗学观,同时以具体的诗歌细读,探索诗歌批评的奥秘。
张逸旻
谈及书名,张逸旻表示,“展翅”与“破格”两个动词正对应了安妮·塞克斯顿的诗歌写作。安妮·塞克斯顿的写作风貌相当赤裸,其讲真话的坦诚,正与翅膀微微扇动的状态相似。而“破格”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安妮·塞克斯顿完全打破了英美抒情诗的范式,取消了诗人和诗歌言说者之间的距离,将诗歌与自我的私隐生活相对应。在安妮·塞克斯顿的写作中,破除某种既定规则的意识格外强烈。她毫不避讳地尝试各种各样诗歌化媒介的方式,用摇滚乐队扩充自己诗歌的维度,积极拥抱翻天覆地的时代变化。
黄昱宁
金雯由安妮·塞克斯顿这种“破格”出发,围绕自白诗的概念展开讨论。在诗歌发展的过程中,非个人化的诗学备受推崇,这种理念遮蔽了诗歌传统中很长的一条线索,也即自我疗愈与自我对话。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与自己的情感和灵魂对话。只要诗人写诗的原初动机是为了与自己对话,而那么他就一定会写出自白诗,自白是他生命创作的一种最高动机。重新发现这个传统,正是安妮·塞克斯顿诗歌的价值所在。
金雯
矩阵与人设
张逸旻由此联想到《哈姆雷特》中的七次独白。在她看来,这是一种自我认知、自我思量,是优秀写作者与自我、与读者的对话。写作者的自我认知像是处在一个矩阵中,其位置是不断游移的。这个矩阵由个性化经验交织而成,在它的动态变化中,复杂的过程逐渐现形。
现场读者
黄昱宁关注到,安妮·塞克斯顿是对精神分析有所研究的抑郁受害者,她有意识地将精神分析的内容应用在诗歌创作之中。于是在她的作品中存在着自传性和非自传性的矛盾,表现出一种二重性悖谬。她是自白体诗人,但又不满于别人仅仅把她看作一个自白体诗人。安妮·塞克斯顿声称自己是戴着面具在创作,与他人交换故事,最后逐渐进展到对自我真实性的怀疑。
现场读者
面具背后的人设是一种谎言,也是一种生存策略。“它不仅是诗人构筑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这是所有人的生存策略,因为我们都需要有一个自己信得过并且接受的自我形象。”金雯认为,这其实是对传播和人类情感的一种误解。人设的力量远远比不上展示出无穷无尽复杂性的变化体,人们在这两者之间游移,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些陷阱中。“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比较极端,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比较折中的做法,让人设的矛盾在不解决中得到化解,形成一种混沌和流动的辩证。当我们绝对袒露自己、绝对诚实的时候,我们是最安全的。最安全的自我隐蔽方法就是什么都不要隐蔽。”
语言与表演
金雯表示,我们谈论文学,我们创作,我们翻译,我们研究,其实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由人所构成的社会机体。它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而语言是理解混沌装置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张逸旻引用兰波的宣言“记录不能言传的事物”来阐述语言的问题。当下,越来越多的事物都在逃离语言的命名和指称,词与物的关系大大异化,无可名状的状态也就变本加厉。“语言失去了原有的指称能力,我觉得这是写作者应该去奋力改变的事情。这是每个写作者的天职,同时也是写作带来的共鸣。”
读者提问
对于安妮·塞克斯顿来说,诗歌表演与文本地位同等重要。她利用多样的媒介,让读者对她的诗歌循环再生出更多的阅读欲望,作品形象和作者形象之间的关系也由此得以丰富。张逸旻认为,在当下社会,创作主体的定义发生了更新,诗歌拥有了新的表达经验,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不可逆的浪潮。
诗歌从书页来到现场,直接面对文化消费市场。或许写作本身甚至任何艺术形式本身本来就是一种表演,所谓“经营”“打造”的人工成分并不会让作品有所减损。“难道写作不就是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多注入一些高品质言说,让那些糟糕的声音被取而代之吗?我觉得作者也好、学者也好、译者也好,这几重分身和变量构成了本雅明意义上的‘星丛’概念,这是何其美丽的事情。”张逸旻如是说。
嘉宾为读者签名
黄昱宁谈到,安妮·塞克斯顿面临着传统学院派非个人化观念的阻力,诗歌需要表演才能流传下去。而在今天,公众和表演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在这种情况中,可能我们反而要思考,如何把距离拉得远一点。只有保留隐私、保留神秘感,才能够继续保持写作的独立性。
金雯回溯了表演的概念流变。在从前,表演和现实没有很明确的界限。而在现代舞台出现之后,第四堵墙的概念应运而生,人们才把真实和虚构区分开来。在这种预设之下,表演开始被视为是一种谎言。但我们现在需要一次观念的更新。表演跟生活的确是融为一体的,生活就是表演,表演就是生活。任何东西都是表象,而在表象之下没有所谓的真相。“媒介文化可以帮我们突破‘在表演和生活之下有真相’的传统观念。把这些传统思维全部打开,让每个人能够自由地表演、自由地做自己,也有权利不做自己,这是我们谈论文学和做一切人文工作的最终目的。”
思南读书会NO.470
现场:戚译心
直播:庄清扬
撰稿:周欣怡
改稿:郭 浏
摄影:迟 惠
编辑:邹应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