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觉醒年代的呼唤与回响——《薪火——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成立前后》

2024年12月11日15:42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从左至右为周煜、王瑢、傅小平

10月26日下午,作家王瑢携其长篇纪实作品《薪火——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前后》,与评论家傅小平一起做客思南读书会第475期,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前后,以生动的人物故事书写纷繁历史,讲述觉醒年代的青年们如何拨云睹日,点燃华夏文明之曙光。党史研究者周煜担任主持。

谈及对书的感受,王瑢重申自己的主题,“虽然《薪火》是一本主题创作,但我一直坚定认为《薪火》是最不像红色非虚构的红色非虚构作品。”紧接着,她从文学的角度,指出《薪火》最大的特点:一是细节出彩;二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小故事。当被问及书中的内容,“1920年8月至今,我已经走过一个多世纪,而且还将日益走向辉煌。”王瑢用简短的几十字囊括。

王瑢

《薪火》文学性和史料性是高度统一的。“这本书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如果缺少真实感,这些东西站不住脚。”傅小平进一步补充。书中真实性一方面体现在生计方面,隔着遥远的时空,追忆伟大人物,不是把他们抽象化,而是聚焦于普通人的一面,他们也要吃喝拉撒,也要衣食住行,他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也没办法好好干革命;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人物的具体境遇,如蔡元培家境虽不富裕,但仍然选择自费德国留学,去见识有远见的西方精神。毛泽东有机会留学,但是他选择留在国内了解中国的现实。“这本书首先让我特别想读的是因为它很真实,写出了真实感,而且你感觉一百多年前世界离现在并不遥远,这点是我特别想强调的。”傅小平说。

傅小平

《薪火》与《包身工》《红星照耀中国》《红色的起点》等红色文学作品有非常不同的地方,“虽然是一百年前的大事件,但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好多青年,在我们今天看来非常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崇高、热烈的救国救民的意愿,我们非常能够热切地感受到。”

周煜

周煜又从党史的角度对书进一步的分析,一是对“史”把握到位,先将史料“消化”再用文学呈现出来;二是史观正确,从书中我们能感受到我们的党是从百年前的一个热烈的过程中走到今天,可能在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很多的曲折,我们也有很多的循环往复的探索;三是细节非常的生动,如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第一次认识的细节、新文化运动的“三只兔子”的标题;四是主线脉络非常清晰,创作始终围绕“薪火”,围绕思想觉醒的脉络创作出来的。总之,“这本文学作品有魂,有构架,有脉络,又有精神的引领,又有史料的细节”周煜说。

文学性

当被问到,在创作中存在的困难和困惑时,王瑢说到,现在回想不叫困难,自己在动笔之前,功夫下得比较深,该了解的党史、历史、人物、细节,包括城市:日本、德国、中国,全国各地,每个城市都有相关的资料。《薪火》是主题创作,又是红色题材的,为了在开头吸引读者,以陈独秀为开头,像拍电影一样,有蒙太奇镜头的感觉,人物跟环境、发生地、场景,在书的前三段很自然地呈现给读者。“我当时写《薪火》的时候,这些人物怎么说这句话,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用什么样的形态、口吻说出来这句话,我都是动足了脑筋,所以《薪火》可以说在语言方面有别于其他红色创作,我觉得这个算是一个困难。而其他的我有越写越顺手的感觉。”

现场读者

如何将纷繁复杂的线条梳理清晰,傅小平分析到,“我觉得书里用了有技巧的结构,照顾了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要求,就经度、纬度上写的这个时刻,但会不断追溯到前面去。”在共时性方面,经纬交错的方式把它带出来的,因为里面涉及的人物非常多,有的该一笔带过的一笔带过,调度的过程中给人感觉有点像电影导演,并且非常成功。从党史的角度分析陈独秀为开头,具有政治敏感性和技巧性,周煜认为。

现场读者

谈到《薪火》的文学性,傅小平解释到,“‘文学性’其实容易有误解,我们会讲‘文学性’就是文采,比如说多来点抒情。但党史相关的作品如果用抒情色彩太强,就会偏离真实。”在书中,运用短句与文言文相协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气氛。在细节方面,王瑢补充到,在没有渲染的情况之下,她想通过环境细节描写将人物立起来。“我就是想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小说的讲述笔法,告诉读者红色历史完全可以通过非常好看的、可读性很强的文字叙述来了解,不一定非要朗读《党章》,不一定非要按这种套路才能学习党史。”

人物立体化

傅小平认为书中对历史人物的描写有一个特点,“一句话就可以把人物个性写出来了。”比如沈尹默简介里,“说沈尹默话不多,他本来叫沈君默,人家就讲你话那么少,要口干嘛呢?他就把这口拿掉了,变成“沈尹默”。”在题材选择上也有讲究,比如胡适,他是一个非常平民化的人物,他本身的思想脉络都是很亲民,其实他也有精英化的思想。对人物的描写也有侧重点,在新文化运动中也突出刘半农这个人物。刘半农当时没有去北大,在上海的时候,一门心思借住在胡同的小房子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天全情投入写作,因为他要多挣钱。

读者提问

“作为一个作家,我特别能体会一个多世纪以前刘半农先生的境况,一摸兜没钱了,明天还约了个漂亮的女孩子逛南京西路,没钱怎么逛?怎么办?赶紧写。”“我觉得刘半农先生是一个非常有傲骨,非常有傲气,心中有真才实干的,文笔非常非常优秀的真文人。”王瑢说。

被问到书中所涉及的老上海旧址、故居时,王瑢说,“所有《薪火》里涉及到的地点我都亲自去走访过,因为我认为写非虚构的东西,只有做到这点,写的时候才不心虚。”

嘉宾为读者签名

在回答读者写作品时候是如何把握非虚构的度的问题,王瑢回答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前期准备要费很多功夫、心血,但你一旦准备好决定开始写了,那些人物已经等在那里,等着你直接把它敲出来就完事了,我不觉得难,但准备阶段是很艰难的。”

思南读书会NO.475

现场:王若虚

直播:庄清扬

撰稿:鲁法浩

改稿:郭  浏

摄影:隋  文

编辑:邹应菊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3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