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15:45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次
从左至右为王国伟、朱介鸣、徐锦江
吴建峰、宁越敏
11月2日下午,同济大学教授陈蔚镇携新书《上海漂移:都市废墟中的漫游者与创生者》做客思南读书会第476期,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上海统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朱介鸣、复旦大学副教授吴建峰一起,围绕城市探索与街道步行展开讨论。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文化传播中心首席专家王国伟主持。
漫游与记忆
在废墟面前,漩涡般的上海巨变似戏如梦。上海作为中国生活质性最高的地方,迫切需要正视。《上海漂移》正是这样一部城市研究著作,回归公共生活,并以个体的内在经验世界去把握都市记忆。
陈蔚镇
“这本书是一本‘越轨’的城市笔记。”陈蔚镇如是说。这本书写记忆与时间。不同于进步的历史,记忆是一件极其个体的事情。当每一个人的记忆流入上海时,才能真正塑造并真正拥有上海。他特别提及了西川笔下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赋予城市某种纵深感,而唤醒城市中这种鬼魂的正是废墟。“已逝的历史并非贮存在博物馆中,而恰恰是凝聚在无人光顾的废墟里。”作为城市的暗面,废墟有着丰厚的内涵。人在废墟中触摸到时间,于是得以与陌生的空间产生个体的连接,这种连接为人们内心创建了某种脆弱的、零散的意义。
徐锦江
陈蔚镇以废墟为切入视角,作为这个城市的隐喻。整个上海都在发生结构性的巨变。上海已经在重建,而且继续在重建中。“每个时代都在创造着裹缚自己的绳索,也在创造着自己的废墟。”作为一个现代都市中生活的人,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不断的崩解、重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世界和自我。
朱介鸣
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发达资本主义是一种具体而复杂的感性认识。都市人的异化、商品拜物教、忧郁和理想、寓言与自然史等等现代性的基本母题,已经变成中国人必须在自己日常经验里予以处理的“创伤”和“震惊”。
吴建峰
整个社会生活是一种巨大的景观堆积,这种状况无可避免。但城市会在某一刻回归到本来的表象,因为仍有探索的漫游者们。陈蔚镇展示了一系列影像,所有影像都传递出漫游者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个体的经验和链接。现代性和多样性的步行主义实践,是城市探索者一以贯之的尝试。而这些尝试就是想摆脱某种禁锢,或者是创造某种自由。
废墟与漂移
如何理解废墟?徐锦江提出,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出发。在现实世界中,上海在大开发过程中诞生了很多废墟,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而在历史和记忆的概念中,我们在废墟中发现记忆、发现历史。从存在论的角度理解,在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多人性的东西正在失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城市不是永恒的,所有的景观最后都会变成废墟,在废墟上诞生新的景观。
王国伟
徐锦江还谈到“漂移”的概念。漂移是我们对格式化城市的一种诗意的否定方式,用一种意识化的生活方式,对它进行反驳。“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理解、联系和认知。”朱介鸣补充道。在他看来,废墟还代表着空间环境的过去,而人是使用这个空间的对象。城市在进步,仅仅通过模型是无法理解城市的,必须行走其中,才能够真正感受其中细致的环境内容。
现场读者
上海在中国的城市中很特殊,不止于改革开放之后40年的飞速发展,上海还是一个有悠久变迁历史的城市。吴建峰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阐释空间宜居性对人的影响。王国伟谈到,土地换资本,正是上海改革开放的起步。“进步的风暴”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在回顾历史的时候,陈蔚镇这样的人文写作亦是意义非凡的。
城市与自我
当城市人本主义的思想在上海慢慢复苏,《上海漂移》恰逢其时。以废墟为切入点,这本书在一个大时代的城市更新中,从废墟角度追寻记忆,更多关于城市的记忆被挖掘出来。上海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是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城市。城市需要在改善民生、区域经济发展、历史风貌,三者的矛盾冲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今天是否还要保护城市的历史,而城市的历史在更新中如何兼具人文思想,这些都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读者提问
在徐锦江看来,渺小的个人在宏大面前通过场景建构实现自我释放,这就是Citywalk流行的一种方式。现在的Citywalk跟网红打卡有联系,但是重点并不在于拍照打卡,只有通过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图片,完成身份认证,才是意义所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年轻人建立自我身份认同的方式。人需要个性化的体验,但是城市太庞大,太格式化、均质化,没有办法改变。所以唯有改变小环境,通过情景的建构才能建立自我。
以Citywalk的方式跟城市产生深度链接,这是年轻人行走的原因。陈蔚镇表示,和城市保持一定的疏离感可以使得这种联系更加深刻。在大量的历史风貌区中只有两种东西:一种东西可能被商业化;还有一种东西是死寂般的生活,因为资本不能够触碰历史风貌。所以即使有那么多消费主义、那么多被改造或者符号化的历史街区,这个城市依然还在。“上海如此迷人、如此冲突,像戏剧,是全世界极好的样本。”陈蔚镇如是总结。
思南读书会NO.476
现场:戚译心
直播:张师恒
撰稿:周欣怡
改稿:郭 浏
摄影:迟 惠
编辑:邹应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