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15:53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次
从左至右为毛尖、萧耳、鲁敏、王晓乐
11月16日下午,作家萧耳携长篇小说《望海潮》做客思南读书会第479期,与作家鲁敏、批评家毛尖、出版人王晓乐一同探讨女性在文本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探索与自我救赎。王晓乐担任主持。
灰色地带的写作
《望海潮》由上篇《朵小姐》、下篇《去海边》和番外《蟋蟀记》构成,讲述了出生于浙江三门农村的女主人公何朵朵,在时代的漂泊与沉沦中重建自我的成长史。
萧耳
如果说《鹊桥仙》是一个更关注爱情的文本,《望海潮》则在何朵朵的故事里容纳了时代的浮沉。何朵朵让毛尖想到了文学中的典型人物,萧耳诚实且鲜活地写出了上世纪80年代出生成长的一批女性。“萧耳在这方面突破了她的舒适区,她的舒适区是上世纪70年代,比如《鹊桥仙》中的人物,而在《望海潮》中,萧耳需要通过一些资料考证或者访谈来了解人物,“这对萧耳自己来说是一个新的生长点。”毛尖说。
毛尖
鲁敏同样认为《望海潮》是萧耳一次“超越个人经验的写作”,然而她依旧能够“让故事带着很多毛细血管,把人物连根拔起地端到读者面前”,这也是对读者趣味的尊重,萧耳能够摆脱了作家本能中对技术的追求,使文本回到故事本身。
鲁敏
萧耳坦言,她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那么高大上,甚至处在灰色地带,例如被商品化的朵小姐和带有商人性格的伟国。
在王晓乐看来,作家似乎是在选择一个人物的同时,便自然而然选定了人物背后的时代图景,《望海潮》展现的是生命个体在时代经验之间的取景。“如今已经没有人逛大市场了,但是大市场代表了几代人消费图景,它形成了非常亲切的中国式讨价还价的方式、过日子的方式。”或许这是缺乏契约精神的商业模式,但它是时代的记忆。
王晓乐
毛尖也认为将朵小姐作为一种“中间人物”是更成立的。萧耳写出了一种真实的男女关系,即一个女孩面对一个更有经济地位的男人时,两人之间对垒:“她靠自己的身体获得能量,当她用性夺取这个世界上对她有利的东西的时候,作者没有可怜她、贬低她,甚至饱含爱意地拥抱了她和有经济地位男人的权力关系。”反过来,“霸总也不完全是对你身体的占有,它里面也有爱,女孩不完全是用自己的身体购买某种东西。对于发生在新世纪的男女关系,小说做了一些更诚实的推进,这是故事的推进,而不是技术的推进。”
用温暖的本能包裹生活
萧耳坦言,何朵朵的形象受到了许多九五后读者的批判,他们无法接受这样没有主体性、依靠男性而独立的屈辱女性形象。
对此,鲁敏回应了读者接受的问题,读者成长的文化时空、接受的性别教育会形成对文本的参照,“从七八十年代慢慢一路走来,女性与他人、自我的关系都经历了漫长的重建”,不同代际的不同感受恰恰反映了这一历程,我们应该理解“文学有时候就是有映照和书写过程的,大女主的叙事并非从天而降。”
现场读者
另一种看法则指出,萧耳最终不应该给朵小姐如此明亮的人生,甚至摆脱了面孔、情感、性别,有了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经济生财之道,有了自主自足的情感选择。“一个没有女性意识,但是最后走出了自己女性之路的人”,这是作者的善意,还是一种骗局?
现场读者
对此,鲁敏感到,她能够从读者的角度理解萧耳的写作动机,相比捧出真切残酷的现实,小说结尾的哑巴中年从心理上带给读者一种慰藉。此外,她认为萧耳是“带着人自然而然的本能”来包裹人物的:“从职业作家的角度来说,典型人物就要残酷到底,但萧耳按照她的本能,让朵小姐的人生可以有相对温和平静的收束。”素人写作也好、非虚构写作也好,其实更丰富了读者的选择面向。
“留下”需要更大的勇气
王晓乐提到了与何朵朵对照的何竹儿,何竹儿有着更好的资源,按部就班地做出一些人生选择,但她的生活却在慢慢下坠,她更像我们大多数生活的样子。
在小说里,何竹儿的丈夫沈波会为了自己的升迁,暗示妻子付出自己的身体巴结上级,“她可能真的觉得有权力的男人更有吸引力,人性里有一种仰视权力的东西,这是一种普遍性的征服。”但在这样一种基本盘里,我们还是应该看到人性的光亮,何竹儿和沈波的关系里有不堪,但也有温情的一面,萧耳说。
读者提问
毛尖谈到,她反而更喜欢何竹儿最终和丈夫的和解,“出走的决心当然值得赞美,但是留下来需要更大的勇气,它包含了面对生活千疮百孔的勇气。”在她看来,何朵朵的温情结局消解了与生活短兵相接的力量,相反,何竹儿没有离婚却呈现了这种勇气,“写出了这个世界,再脏再乱再差,只要身心有力量就可以走下去,没有必要在婚姻关系上求取一个最终的解答。”
小说的最后,何朵朵回到了外婆的小镇,王晓乐将其视为故乡的意象——寻找曾经支撑人格成长的力量,这也是萧耳创作里的一种“取景”。正如萧耳所说,她希望给女性一些“支棱”起来的可能性,寻找到出路而不是彻底的一地鸡毛。
嘉宾为读者签名
从小说到现实生活,人的成长总是伴生着地理的变迁。鲁敏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曾经我们一度被一种地理的上升裹挟着,“往越来越大、越来越高级的地方去”成为了必然的追求。但近些年,年轻人似乎愿意尝试回到小地方。某种意义上,人只有真正获得成熟的价值观后,才能够重新选择空间,“往世界去”和“回到小地方”,花开两朵,各有精彩,后者也开启了另一种叙事,探索回归的可能性与价值,鲁敏说。
对此,毛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可以接受她四十岁时短暂的回归,但她经历过大城市的荷尔蒙,就不应该再回归吹笛子的那个人。”她希望朵小姐依旧可以重新出发。
思南读书会NO.479
现场:戚译心
直播:姚芊芊
撰稿:王瑞琳
改稿:郭 浏
摄影:迟 惠
编辑:邹应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