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15:57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次
从左至右为徐晨亮、蔡骏、那多、木叶
11月30日下午,作家蔡骏携新作《曹家渡童话》做客思南读书会第481期,与小说家那多、批评家木叶一起分享新书,探讨本土叙事的缤纷色彩。由《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主持。
属于自己的文学地标
《曹家渡童话》是蔡骏近年来在各个文学期刊发表的,以上海曹家渡为文学地标的一组中短篇小说结集。蔡骏介绍,《曹家渡童话》是他所有小说创作中最为特别的一组,它既涉及真实的地名,有着真实乡土的根基与过去十几年来的历史变化,又是现代主义的、童话式的表达。书中的六个中短篇都呈现出了这种特点。
蔡骏说,这种特点最初始于无意识的尝试实验,从第一篇《猫王乔丹》开始,无意中书写到的曹家渡生活打开了他尝试地域写作的大门。与过去作家所具有的文学故乡一样,经过近几年来的创作,蔡骏通过《曹家渡童话》逐渐找到了可能是属于自己的文学地标。他坦言:“因为这个地方的独特性,以及巨大的历史变迁,它不仅能够表达出传统意义的乡土性,也能表达出现代性和上海所独有的全球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都在这里有一定体现。”
蔡骏
那多回忆蔡骏小说的文字变化与风格形成,认为他的风格特点是强烈的情绪冲击与画面色彩。在本书的六个篇目中,无论是现实还是魔幻的书写都因为文字的情绪积累而带有若实若虚的梦幻质感。现实的记忆随着时光演变在作家的洞察中不断旋转、缩放,读者感受到的冲击力也正来自这种真实的极致放大。
那多
木叶评价道,作为一部主题性很强的小说集,《曹家渡童话》触及了现代以来小说的一些重要元素,例如追忆、变形、日常刻画,以及深入日常的表面之下,心理的流转。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蔡骏作品的逻辑性较之从前更为增强,文本弹性也更为丰富,在日常不确定性与日常逻辑的矛盾统一中延续着现代小说的传统。
木叶
虚实边界的叙事魔法
六篇小说构成了蔡骏眼中的曹家渡宇宙,像百科全书但是不止于百科全书,而是存在于1988年至1992年之间一幅早就不见的写生对象的风景画,一半来自个人岁月的流逝和内心回望,一半来自时代剧变和面目全非的故乡。徐晨亮注意到,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在现实地标、历史场景中发生,却又不完全和真实发生的事件对应,就像现代派绘画一样,有着丰富的变形色彩;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模糊难辨。
蔡骏坦言,个体面对的生活本身往往就有着难以分辨的模糊性,正因为生活的真假难辨,世界才充满了无限可能性。小说家要在真实与虚构的组合中找到最好,最有意思的部分,去发现它,呈现它。
与日常语言的边界分明不同,小说的独特魔力之一是给予作者以重新定义真实的机会,这也是本次主题“叙事的魔法”的含义。木叶举了书中《鲁先生传》一篇为例,指出了蔡骏小说在各种嫁接、腾挪中对日常逻辑的构建,使故事更有趣味性与历史张力,也更能够调动阅读者的想象力与感知力。就像爱情一样,叙事是我们为了建立某种生活秩序而添加的元素,一种逼近感知力的伟大发明。那多也认为,小说可以创造真实、定义真实,它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从眼前看到这样的场景空间,把目光向更远处延展。
现场读者
地域在书写中重生
谈到曹家渡的历史与上海的城市变迁,木叶认为,好的作家能让一个地方重新诞生。蔡骏笔下的上海独具特色,尽管他没有解释曹家渡的名字来源,但通过书写赋予了这个地方持久的存在感。上海有许多带“家”的地名,在过去各个作家的书写中,哪怕是同一个地方也存在着不同的记忆和不同的文字表达。木叶还提到,在当代文学的书写与阅读中,城市和农村的界限似乎已不再是关注中心,决定作品质量的关键在于作家能否自信地描写出独特的城市文化和性格。
那多直言自己对故乡感受并不确定。文学中的故乡通常指农村,而城市与农村的生活节奏和视野截然不同。随着城市背景的文学作品增多,城市面貌和乡土文学也有很大差异。那多的犯罪小说背景多在上海,偶尔涉及农村时,需要费尽心力贴近现实,对内容的把握程度有所不同。
蔡骏认为,在每个人有限的生存经验中,我们需要捡拾属于自己的记忆,这些记忆代代传承,构成了城市和地域的整体。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剧变,有些人被抛下,有些人走在前面,但最重要的是能否敏感地察觉到细微之处,这比体验本身更重要。他提到《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维米尔话题,认为在一小块颜色中能看到无限的世界。普鲁斯特在极小的范围内描写几个人和事件,形成了另一种美学,留下了生活细微的记忆博物馆。
嘉宾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481
现场:戚译心
直播:姚芊芊
撰稿:陆铭晖
改稿:郭 浏
摄影:陈思涵 曹毅陶
编辑:陈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