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活动 > 上海国际文学周

叶兆言吴亮对谈:从《很久以来》到《驰向黑夜的女人》

2014年08月14日11:36 来源:上海作家网 作者:创联室 点击:

“文学对谈:从《很久以来》到《驰向黑夜的女人》”8月13日16时于思南文学之家举行,著名小说家叶兆言、《上海文化》主编吴亮从这部长篇小说题目变化开始讨论,带领读者重新回到历史,回顾那些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和个人命运。

吴亮表示很喜欢《很久以来》这一题目,认为没有这个题目,就不会有他现在的评论文章,“很久以来”成为他那篇评论每个乐章都会出现的一个旋律。而“驰向黑夜的女人”更适合做电影的题目,两个女人,死无葬身之地。“很久以来”也符合兆言小说的味道,非常不动情的,非常安稳的,非常平静的,甚至是情感都很少介入的。而且没有对那个时期进行控诉埋怨,他告诉你们这个故事,就是这么过来的,他很平静。这里面没有做事后诸葛亮的行为,高高在上,批判反省都没有,当事人就这么思考,就这么愚蠢,就这么实在,就想活着,就是这样,这种力量在缓慢的“很久以来”。很遗憾叶兆言改了题目。

叶兆言说,《很久以来》这一题目是最早写作间无意中得的,是原小说的第一句话,后来小说结构发生变化,原来第二章变成第一章,原来第一章变成第二章,可取名习惯了,也不愿意改。但是出版社提出这个名字不专业,在现在这个时代不好卖。最终他从多多的诗歌中选了一句“驰向黑夜的女人”作为书名,他表示自己很喜欢这句诗的意象。

很多人曾问过叶兆言,书中的两个女性,哪个是驰向黑夜的女人。他解释道,高尔基的小说中有这么一个主人公的形象,一个老一辈的革命者,他想把一批愚昧的人带出一片森林,就把他自己的心脏举起来,像火把一样。这个“驰向黑夜的女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举着自己的心,把我们带向光明的人。我为什么特别喜欢这样的意象。这么多年,我们总觉得有一个人把我们带向光明青春,其实我们不知不觉走向黑暗。我小说的主人公,包括我们读者,都是跟在他后面走的人,我们以为走向青春,走向青年,但是我们不知道正在走向黑夜。

叶兆言认为写小说有最基本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艺术就是和别人不一样,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文革对他而言是变化的十年,非常复杂,不是黑和白。他自己是经历者,正好是9岁到19岁。文革给他的印象,像条河流一样,是活的,大家的命运在不同的变化。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过去的历史,过去的事件都是非常亲切的。写作者把经历的社会生活还原出来,那是重要的。当他还原历史的时候,即使很丑很脆弱的,但他带着非常亲切的目光重新抚摸它,它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他不太在乎什么样的结论,有时候结论不重要。一些基本的话不需要说的,更重要的是,他的目光重新又回到了过去。当然写作的目的不仅仅自己回到过去时光里,还是有可能把读者也带到过去的时光里,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时光有自己的解释,有自己的判断就行了。小说就是这样的东西。

对谈之后有读者提问,《驰向黑夜的女人》把个人经历放到宏大的叙事里,种种历史细节都需要考证。如果进行创作,如何把这种历史的小细节,更好的融入到情感里,融入在文本里。

叶兆言认为,在技术上细节是重要的。因为你写一个细节,尽可能要真。小说是虚构的,接近真实的,造假的东西来骗人的,小说是骗人的。但是作为技术来说,既然骗人要骗的像真的一样。小说是虚构的艺术,用虚构的艺术表达思想,真实只是手段,是小工具,绝对不是最重要的东西,甚至可以说非常次要的东西,只是应该而已,没有想象的小说,没有想象力的小说都不是好小说。

吴亮则表示自己可能想的更复杂一些,比如在叶兆言的小说里看到好几个层次,有些明显是文本当中的,文本里还有文本,更接近这个真实的事是中间这一部分。有一个叙事人在里面,就是要加强真实性的感觉,写的不是虚构的,是真实的,他是某处存在的。而这种感觉一直是引起艺术家兴奋的一件事情。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