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上海文学生态滋润“出人出作品”

2014年11月18日15:25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施晨露 点击:

叶辛《问世间情》、孙顒《缥缈的峰》、程小莹《女红》、薛舒《远去的人》,上海作协近日把这四部上海作家现实题材的新作放在一起研讨。有评论家感慨:“上海文学这几年‘活’了”。《缥缈的峰》作者孙顒是上届上海作协党组书记,这位上海文学的参与者和观察者认为,所谓“活”了,不仅在于从“50后”到“90后”,上海各年龄段都有富有实力的写作者,更重要的是作家写作的题材更加多样化了。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说,自现代以来,上海一直是中国文学的大本营,上海文学有多种传统,更擅长综合、转化新的文学潮流使之成为文学正统。上海还有一批优秀的翻译家,他们从西方带来的创作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代的创作者。今天的上海文学已初具优秀作家、批评家、翻译家三足鼎立格局,同时具有两种甚至三种身份的写作者在上海也十分普遍,这样齐整而色彩斑斓的队伍和良好的创作生态在全国并不多见。

丰收证明文学繁荣

连连获奖是上海文学“活”起来的例证之一。今年,已拿遍全国几乎所有小说奖的《繁花》再获“五个一工程奖”肯定。对于这部以上海方言写就的城市题材小说,有位外地评论家打趣道:“《繁花》的出现让人惊叹,原来写城市的小说可以像写乡村一样细致、丰富而生动。”

据统计,2002年以来,上海文学界共有25人次18部作品获国家级奖项。最近揭晓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上,上海文学界创下三个“三”:三位作家、评论家获奖名列各省市前茅;《收获》发表的三篇作品获奖名列文学期刊前茅;上海出版社出版的三部作品获奖。这三个“三”恰好印证了上海文学生态中创作与评论、文学期刊与出版的良好互动。在上海作协副主席孙甘露看来,奖项是对上海文学创作这些年努力的积极评价,“在上世纪最后10年时间里,国内评论界对上海文学创作的观察和描述并非特别正面。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上海作家写作勤勉低调,似乎不被广泛认可;二是评论界对于文学创作变化的认识是否跟上了。上海文学界在鲁迅文学奖上的丰收并非孤立现象,这些作品和作家不是忽然间冒出来的,成绩和价值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时间养成文学生态

“上海文学正在经历变化和发展。”这是很多作家和评论家的同感。

孙甘露说,上海文学近年来创作势头喜人,不管是严肃文学还是类型文学都有代表性作者和作品,包括从新概念作文大赛走出的一批年轻作者正逐渐离开青春期,接触更复杂更广阔的生活面。

2008年起,在王安忆、叶辛等知名作家倡议下,上海作协发起“文学百校行”活动并成立专门办公室,将上海200余所大学、中学的文学社团集结起来,6年来跟踪过的文学苗子超过万人。2010年启动的“531”培养计划今年期满,用5年时间建立起年龄结构合理、创作门类均衡、创作状态良好、实行动态管理的青年作家人才库,包括“一线队”、“二线队”和“后备队”三个层次的目标基本达成。

“上海文学之所以至今在全国保持重要影响,与作家梯队的培养密切相关”,孙顒说,20多年前,王安忆、叶辛、赵长天、赵丽宏、王小鹰等一批青年作者成为上海作协专业作家,此后一直是上海文学的创作主力军。如今,“531”计划的“一线队”已为专业作家队伍输送滕肖澜、薛舒两位青年作家;“二线队”则有路内、小白、周嘉宁、苏德、小饭、孙未、张怡微、君天、蔡骏、那多、楚惜刀、走走、王若虚、陆梅、殷健灵等30余位创作生力军;“后备队”中的李珊珊、吴清缘成为作协中首次出现的“90后”会员。

良好的文学生态靠时间养成。对此,孙顒深有感触:“拿出资金让作协开展专业作家、签约作家制度,让文学杂志、报纸提高稿费,办‘上海写作计划’、‘思南读书会’ 这样的品牌活动都很重要,更关键的是,愿意给时间等待。按照现在的态势发展,上海文学的发展和结出的果实不会就此止步。”

表现最好的生活和人

文学创作硕果累累、文学梯队整体崛起、文学刊物生机勃勃、文学活动异彩纷呈、文学交流风生水起、文学网站别开生面,构成了上海文学“活”起来的全景。

在上海,城市与文学的关系是亲密的。在今年上海国际文学周“诗歌之夜”活动中,面对满场老少读者,美国桂冠诗人罗伯特·哈斯说:“我为上海这座城市热爱诗歌的气氛而震颤。这里的人们如此享受高度智性的生活,完全不亚于纽约、伦敦等任何一座城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说:“我去过美国、加拿大,但从没想到会在这里发现这等的热情。”

作为上海国际文学周常态化活动,“思南读书会”今年初创办以来每周一讲场场爆满。“为读者找到作品,为作家找到读者,上海有丰富的文学资源,应该为市民所享。”发起者之一孙甘露说。

今年7月“思南读书会”迎来网络文学专场,当选为新成立的上海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大神级”写手血红成为座上宾。随后的上海书展上又举办网络作家与读者见面会。除了成立网络作协团结网络作家,上海作协旗下的上海作家网、云文学网、华语文学网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之势。尤其是今年新成立的华语文学网,将着眼点放在当代经典文学作品的推广传播上,是传统文学界试水传统文学互联网传播的积极举措,也是主流文学主动参与当前网络文学内容建设和文学生态改善的积极尝试。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说,网络令文学的边界扩大,作协欢迎网络作家入会,但不意味着文学变得轻易和随便。“我们不能辜负这座城市给予我们的文学资源:近现代的历史、多样化的社会、背景开阔的地理位置,生产和消费的活力。海量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向文学要求更深刻的理解,喧嚣中的宁静、变化中的永恒,要求文学表现最好的生活和人。”

专家点评

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上海的文学从来就是引领风气之先,不断把新的眼光、思想,新的文学经验,新的发现、创造带给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青年作家身上寄托着广大读者的殷切期待,寄托着中国文学与时俱进、不断开辟新天地的希望。上海有一批优秀的青年作家和评论家,放在全国也是非常优秀的群体。这些青年作家精通英语、视野开阔、感觉敏锐,这是在上海写作的独特优势。他们能为都市经验的表达寻求新的可能性,为中国文学带来创新元素。

在上海写作,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历史和文化的位置,不要辜负这个位置,让读者看到真正的壮阔、宏大和复杂,上海作家应该有这样的追求。

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和国内其他省市相比,上海青年写作力量齐整的特点十分明显,很多省市“50后”、“60后”写作者多,“80后”、“90后”相当稀少,上海文坛则是“70后”、“80后”、“90后”队伍十分雄壮。这预示着文学发展的前景和后劲。什么是文学的财富?就是人才。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