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巴金诞辰110年

陈思和:巴金一个字一个字“推”出了《随想录 》

2014年12月01日12:09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婷 点击:

“巴金晚年疾病缠身,却仍然坚持写作,他的手抖得厉害,写字的时候只能把笔架在右手虎口上,用左手去推右手。《随想录》《再思录》等名篇,就是这样一个字一个字‘推’出来的。巴金这样做的动力来自于他内心的巨大冲动,这种冲动迫使他不得不把心中的话说出来,这种冲动就是巴金的理想主义。”昨天,复旦大学教授、巴金研究会会长陈思和走进思南文学之家,为读者解析“巴金晚年的理想主义”。

陈思和说,巴金对理想的追求,几乎贯穿了一个世纪的漫长人生。事实上,在生命的最后20年,巴金是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度过的。巴金1983年患帕金森氏病,1982年、1989年又两次摔倒骨折,长期住院治疗。此外,他还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疝气、高血压和低血压等多种疾病,这给他的生活和写作造成极大的困难,肉体和精神也都经历了难以忍受的折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他的一些亲人和挚友曹禺、萧乾、冰心、柯灵等先后去世,在心理上又给了他巨大的打击。然而,巴金总是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这一切,坚持写作。

5卷本《随想录》是巴金晚年最重要的作品。陈思和把《随想录》称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历史文献,帮助人们理解那个伟大而无比复杂的时代。这部反思之作,巴金连续写了8年,从1978年写到1986年,从74岁写到82岁。“巴金用一个老人的迟暮生命,身体力行地参与了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陈思和透露,巴金开始写作《随想录》不久,手就开始抖动,执笔困难,有时一天只能写几百字甚至几十字。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旧笔耕不辍,经过八年奋斗,终于完成了150篇、45万余字的《随想录》。可以说,每写一个字都是一次全身心的搏斗。

陈思和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准备编辑出版《随想录》的手稿本,从各个图书馆、文学馆好不容易借出手稿,结果发现近半米高的手稿几乎都和白纸一样,乍一看根本看不到字。这是因为巴金晚年写字太吃力,字迹太轻。当时巴金用蓝色复写纸写稿,一式两份,上面一份寄给报刊发表,下面复写的一份留下来保存。由于他手上乏力,第一张有字的,到了第二张就几乎是白纸。可想而知巴金当年的写作是多么辛苦!陈思和说,“《随想录》的稿费巴金一分钱也没有拿,一个老人为什么不在家里享享清福呢?我觉得最大的动力是他的理想自觉。”

陈思和编辑出版了巴金生前的最后一本书《再思录》。那时,巴金年事已高,又遇上胸椎骨折,说话已经很困难,陈思和将《再思录》送到他病床前,没想到巴金看着书,嘴里清晰蹦出三个字:“三思录”。意思是,他还要继续写作,再出一本《三思录》。“基本不能自如行动了,他脑子里还在想写作。”回忆起这段往事,陈思和眼眶泛红。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