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观察

一座包容大众的文学之城

2014年12月11日16:09 来源:文学报 作者:葛红兵 点击:

曾有一家文学杂志邀请当代作家共同描绘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文学写作场所,经过一系列讨论后,一座文学城堡图画应声而出。在那幅有趣的图画中,有摆满了名著的图书馆,有激发灵感的露台可按照心情控制天气,也有共同写作讨论的茶室,更为写稿拖延症作家们提供了私密塔楼。这样一个汇集了作家们想象的场景,现实中当然并不存在,但它仿佛是一座文学城市的微缩景观,这座城市以文学为骄傲,为文学提供可依靠的环境,也因为文学的创意和活力,而激发了城市的文化魅力。

然而,这个时代的确有不少城市正在追求与文学共生共荣的关系。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以下简称UNESCO)推出了创意城市网络,为全球以文艺创造而知名的城市做一个冠名示范,也协助城市进一步促进文学原创力与公共文化的优质化。它相信,这些城市能够以创意和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藉此扩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能力。

被赋予“文学之都”的七座城市都拥有悠久丰富的文艺发展史,也善于在现代社会发挥创意,连接起传统与当代的文化融合再造。据记者了解,“文学之都”包括苏格兰爱丁堡、澳大利亚墨尔本、美国爱荷华、爱尔兰都柏林、英国诺维奇、冰岛雷克雅未克、波兰科拉克夫,它们大多鼓励文学写作,擅长通过文学创造促进城市文化服务与产业的创新,发现了城市多种可能。

这些“文学之都”的出现,不仅激发了城市的原创力,也为全球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经验启示。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葛红兵教授注意到,上海近几年的文学环境不断优化发展,也遇到多数城市共同面对的难题,他认为,上海曾有的文化历史以及当代文学、文创发展已能够与这些“文学之都”对话,当他和团队对全球“文学之都”的发展模式进行调研后,他们进一步发现,传统精英文学是与大众文化泾渭分明,而现代“文学之都”一方面鼓励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学原创力量,另一方面也更注重文学如何创造性地深入社会公共文化各个部分之中,提升大众文化品质。事实上,这也是欧美现代文化发展转型探索的理念所在。

这些经验显然对上海正在蓬勃兴起的文化发展具有众多启示之处,记者就这个话题与葛红兵教授及主要参与者、青年作家周语进行交流,他们表示,“文学之都”意味着一个庞大的体系,拥有这个名号并非是一座城市的目的,重要的是大家能有这个自觉意识,带着这样一份愿景为更好的城市文化环境形成添一份力。

  “文学之都”发现城市的丰富性

记者:你有调研全球“文学之都”的经验,同时作为作家,你觉得一座理想的“文学之都”是什么样的?

葛红兵: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尤其对墨尔本印象深刻。理想的文学之城应该是:一、有浓厚的市民阅读氛围和创作基础。应该有自己的品牌性阅读节、创作大赛等节庆活动;二、有自己的历史和对历史的保护,有各种文学家、作家的纪念馆、博物馆等齐全的设施;三、各种文学组织发达,从中小学生的组织、大学生组织,到社会性组织、社区文学组织等等,各种梯次类型的,非常丰富;四、有自己的典范作品和代表作家,形成自己的文学脉络甚至流派。

记者:UNESCO评定的“文学之都”各有擅长之处,它们应该有一些共通之处吧?

周语:根据UNESCO官方信息,“文学之都”一般具有以下七个特点:一、城市里有大量的、高质量、多元化的编辑出版项目以及出版机构。二、从初等教育到中等、高等院校,需要有多数的、高质量的国内或国外文学教育项目。三、有允许文学、诗歌、戏剧等艺术在发挥其整合作用的城市环境。四、具有主办各种文学活动和文学节的丰富经验,促进国内外文学的发展与交流。五、有图书馆、书店、公共的或个人的文化机构推动国内外文学的保护、发展与传播。六、在翻译和出版多种语言或外国文学方面有一定的成果。七、有效运用媒体、新媒体来推动文学发展,并扩大文学作品的市场。上述七种特点是UNESCO 评选“文学之都”希望做到的,也表明文学作为现代生活与经济发展中的创意源泉,从文学审美的个体维度,进入社会生活、公共文化、城市环境等公共维度,对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记者:在被评为“文学之都”后,UNESCO如何协助这些城市进行文学、文创、公共文化的发展?

周语:在UNESCO认定“文学之都”后,它们之间建立起了很好的交流与支持关系。UNESCO作为一个框架和平台,对它们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关系,具体到每一个“文学之都”,UNESCO 为它们发展的规划、理念和实践方法,起到很好的协调与组织作用。

记者: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学之都”今后自觉推动文学与城市的发展。

周语:是的,这也是成为“文学之都”的责任。比如像爱荷华大学在创意写作方面的一些工坊活动,在成为“文学之都”后,这些活动就和城市公共文化结合在一起,这对爱荷华的创意领域的工作和产业有很大促进。在爱丁堡,像一些作家活动、故事讲述这样的工坊活动都纳入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框架,本身就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

记者:UNESCO的创意城市网有众多方向,如电影之都、音乐之都、民间工艺之都等,是否可以说“文学之都”对于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产生了更广泛积极影响?

葛红兵:对。“文学之都”代表城市创造力的基石(至少是最重要的之一),文化原创力的典型代表是文学创作,目前来看,“文学之都”的影响力的确是最大的。

  文学优化民生,也需要公益

记者:从“文学之都”的调研比较来看,上海这两年的文学环境并不逊色,我们能想到上海书展、上海国际童书展、陆续创立的高校创意写作学科、文创园区兴起,以及网络文学重要策源地等等,上海应该具备了这种资质和自信。

葛红兵:这正是我们最近这个调研和研究在做的事情。上海有自己的文脉,有自己的典范作家,也有自己的文学流派。上海正引领中国的都市写作,上海近年的国际化节庆越来越有影响力。可以说,上海已经基本具备了创建世界文学之都的条件。如果上海能在这面有所规划,聚集资源,做好专业创作,同时更加重视市民创作培训、市民文学阅读、市民创作方面的活动,把“文学”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资源,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去,上海或许也能进入世界级文学之都之列。

记者:以“文学之都”的标准来看,你认为上海还有哪些地方有上升的空间,又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

葛红兵:硬件是一方面,硬件永远都缺,但是也永远不缺。上海建设一座综合性的城市文学馆非常必要,能够藉此把现有的各类文学场馆进行改造,让它们构成网络和体系,建立联盟。多建一些小的文学纪念馆、主题馆,也是一条思路,比如闸北就有商务印书馆的旧址,这些都是很好的资源。政府可以办,也可以多鼓励民间组织创办。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认为应该把文学作为文化资源放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让文学家和社区居民接触,二是变过去送文学而为鼓励市民参与文学创作。同样重要的是建立各种社区文学活动组织,创建各类文学创作工坊,帮助市民说自己、写自己、唱自己、演自己。

记者:我注意到,你近年来致力于文学原创力和公共文化服务方向,涉足创意写作学科、华文创意写作网、公益社区书坊、电子阅读、影视写作等等,在这些经历中,有哪些相通的经验和问题?

葛红兵:我们做了两个事情,一是捐建社区书坊,在社区捐建助建“华文社区书坊”,希望通过实体书坊的建设,创建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尤其是文学活动阵地;另一个是捐建虚拟书坊,在华文创意写作网开辟了“文学公益社区”,创建线上的“文学公益社区”,开放了“网络创作频道”、“网络阅读频道”,希望把文学原创力培养及公共文化服务结合起来,希望把实体性服务和虚体性服务结合起来。政府和社会对此非常支持,我们发展得非常快。当然,政策环境还有待改善,各种“许可证”太多,很多精力花在了申请许可上,而且程序复杂时间漫长。另外,经费也是一个方面,很多公益基金会,还只是愿意资助贫困失学等实体性的困难,对文化救济、文化公益还认识不足。其实恰恰相反,我们的城市社区非常需要这种公益:政府解决了低保之后,社区文化生活的提升,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不能让社区变成麻将社区、宠物社区,也不能让社区居民互不交往,社区应该有公共文化客厅,有自己的文化认同。

记者:公共文化也需要创意介入,如今上海的公共文化基础很好,但我们也看到如何将现有的硬件设施与文创优化结合是一个需要多探索的问题。

葛红兵:上海的公共文化基础很好,但是这个基础背后还有一个基础不能忽视,那就是包括读写能力在内的文化素养,这个能力是公共文化发展的关键,众多博物馆、展览馆和艺术馆等硬件设施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但在文化原创能力方面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以冰岛的雷克雅未克为例,他们的国民阅读和读写能力是非常优秀的,这使得他们在公共文化方面无论是艺术产业消费还是文学教育、公共文化节目的欣赏都有很好的基础。其次,雷克雅未克的文学发展主要目标之一还包括通过文学来挖掘年青一代的创意能力。文学这一块的发展缺少的不是模式,而是持续的专门性的文学以及公益组织进行推动。这一点墨尔本的很多社区也做得很好。墨尔本在城市发展的战略视野中利用新媒体推进文学资源统筹发展,让文学作为一种驱动力,把博物馆、展览馆、创意园区也能通过公共文化活动衔接起来。我所在的上海市华文创意写作中心和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中心,一直在推进文学公益性的研究,正是结合了“文学之都”的发展经验。

记者:其实全球文学之都的启示也告诉我们,并不将“文学之都”作为一种目的,而是带着一种美好的期待和初衷,有意识地为大众带来优质文化服务,相信渐渐地就会触动文化环境的整体格局,互相增益。

葛红兵:对。“文学之都”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一个文化环境,让市民拥有城市认同、社区认同,让城市拥有自己的文化个性。文学扎根的地方,城市就一定能有枝繁叶茂的文化,市民就一定能有精神的家园。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