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寒夜》的几个体会

《寒夜》是巴金先生小说创作中的高峰之作,作者以简洁的文笔,写出几个普通人在战时的真实生活状态,作品涉及的家庭伦理...
时间:12月2日(周六)下午2点
地点:复兴中路505号思南文学之家
嘉宾:陈思和
主持:周立民

嘉宾介绍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兼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巴金研究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
巴金《寒夜》
是巴金先生小说创作中的高峰之作,作者以简洁的文笔,写出几个普通人在战时的真实生活状态。
个人简介
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现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出版有巴金研究专著和传记《另一个巴金》《巴金手册》《巴金画传》《巴金〈随想录〉论稿》《似水流年说巴金》《〈随想录〉版本摭谈》等

文字实录



经典文学的再诠释——读巴金《寒夜》

     今年正逢巴金先生《寒夜》创作完成七十周年。12月3日,思南读书会特邀巴金研究的权威学者陈思和与青年学者周立民,带领读者深入《寒夜》的世界,重读这部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详情

同构绝望与光明的复杂化叙事


陈思和向读者率先提出了围绕《寒夜》的两处值得深入思考的逻辑。1944年巴金起笔《寒夜》的写作,那一年巴金也正值与其恋爱八年的萧珊结婚。现实幸福生活的映照下,巴金为何却依然以绝望的笔法写出了《寒夜》中家庭破碎、夫妻分离、甚至生离死别的故事?然而在早年被巴金定调于体现对个人前途、家庭社会的绝望的《寒夜》,在多年以后巴金自己重读这部作品时又为何转变了对《寒夜》的看法,认为:“充满力量和光明”?对此,巴金自己没有任何解释。


 陈思和把《寒夜》放回到了巴金的创作历程中,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纵向的解读范式。陈思和认为,在巴金早期的文学创作中,作者的思想倾向很容易把握。例如巴金在《家》《春》《秋》中,塑造了善恶鲜明的三代人:封建大家长形象的高老太爷、好坏参半的父辈形象以及以“觉慧”“觉新”为代表的纯真第三代人物。陈思和指出,在巴金创作的后期创作中,《憩园》《第四病室》和《寒夜》的主题则趋渐复杂,而《寒夜》最具复杂性。


《寒夜》中的丈夫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本是自由恋爱为基础建立的家庭,但由于婚后汪文宣的社会地位逐渐边缘化和曾树生渴望追求高层次的生活享受产生冲突,最终曾树生选择舍弃了孩子和丈夫离家出走,汪文宣在绝贫困交加中死亡。初读后,读者普遍都会对人生境地悲惨的汪文宣产生同情,但陈思和引导读者们换位进行深度思考,理解“曾树生离开汪文宣的合理性。” 巴金笔下被家庭困住脚步进而转向追求个人自由的汪文宣,似乎也彰显出了希望与光明的力量。陈思和结合巴金……【详情】


现场嘉宾
陈思和
活动现场
现场嘉宾
现场读者
现场嘉宾
为读者签名

现场图集